目录介绍
第1章 绪论1
1.1 引言1
1.2 通信发展简史和展望2
1.3 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构成5
1.3.1 概述5
1.3.2 信源、信宿和信号6
1.3.3 信源编译码设备6
1.3.4 信道及信道编译码设备6
1.4 本书的总体结构7
第2章 确定信号分析9
2.1 傅里叶级数与傅里叶变换9
2.2 能量谱密度与功率谱密度13
2.3 线性时不变系统17
2.4 带通信号与带通系统19
2.5 无失真系统22
2.6 滤波器的可实现性24
第3章 随机过程27
3.1 随机过程的统计特性27
3.2 平稳随机过程29
3.3 高斯过程33
3.4 高斯白噪声34
3.4.1 定义34
3.4.2 高斯白噪声通过滤波器34
3.4.3 高斯白噪声与确定信号的内积35
3.4.4 高斯白噪声通过带通滤波器36
3.5 匹配滤波器39
习题42
第4章 模拟通信系统45
4.1 引言45
4.2 幅度调制46
4.2.1 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46
4.2.2 包络调制50
4.2.3 单边带调制51
4.3 角度调制54
4.3.1 调频及调相信号54
4.3.2 角度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56
4.4 抗噪声性能58
4.4.1 系统模型58
4.4.2 线性调制理想相干解调58
4.4.3 AM理想包络检波59
4.4.4 FM理想鉴频60
4.5 频分复用及其应用实例64
4.6 接收机的噪声系数与等效噪声温度66
习题73
第5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77
5.1 引言77
5.1.1 数字基带信号及数字基带传输77
5.1.2 信息量单位、信息速率及码元速率、误比特率及误符率、频带利用率78
5.2 数字基带信号波形及其功率谱密度79
5.2.1 数字脉冲幅度调制79
5.2.2 常用的数字PAM信号波形(码型)80
5.2.3 数字PAM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计算85
5.2.4 常用线路码型89
5.3 在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数字基带信号的接收94
5.3.1 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94
5.3.2 利用匹配滤波器的最佳接收95
5.4 数字PAM信号通过限带基带信道的传输97
5.4.1 数字PAM基带传输及码间干扰98
5.4.2 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的奈奎斯特准则99
5.5 在理想限带及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数字PAM信号的最佳基带传输103
5.6 眼图105
5.7 信道均衡106
5.8 部分响应系统113
5.9 符号同步117
习题120
第6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125
6.1 引言125
6.2 二进制数字信号的正弦型载波调制126
6.2.1 二进制通断键控126
6.2.2 二进制移频键控132
6.2.3 二进制移相键控136
6.2.4 2PSK的载波同步138
6.2.5 差分移相键控140
6.3 四相移相键控142
6.3.1 四相移相键控142
6.3.2 差分四相移相键控147
6.3.3 偏移四相移相键控149
6.4 M进制数字调制150
6.4.1 数字调制信号的矢量表示151
6.4.2 统计判决理论157
6.4.3 加性白高斯噪声干扰下M进制确定信号的最佳接收159
6.4.4 M进制振幅键控163
6.4.5 M进制移相键控169
6.4.6 正交幅度调制175
6.4.7 M进制移频键控180
6.5 恒包络连续相位调制185
6.5.1 最小移频键控185
6.5.2 高斯最小移频键控192
习题201
第7章 信源和信源编码207
7.1 引言207
7.2 信源的分类及其统计特性描述208
7.3 信息熵H(X)210
7.4 互信息I(X;Y)215
7.5 无失真离散信源编码定理简介216
7.6 无失真离散信源编码219
7.7 信息率失真R(D)函数221
7.8 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与限失真信源编码225
7.9 连续信源的限失真编码226
7.9.1 模拟信号数字化基本原理226
7.9.2 采样228
7.9.3 标量量化233
7.9.4 脉冲编码调制239
7.9.5 时分复用241
7.9.6 矢量量化242
7.10 有记忆信源解除相关性的限失真信源编码245
7.10.1 预测编码245
7.10.2 变换编码250
习题260
第8章 信道263
8.1 引言263
8.2 信道的定义和分类263
8.3 通信信道实例264
8.3.1 恒参信道264
8.3.2 随参信道265
8.4 信道的数学模型266
8.4.1 连续信道模型266
8.4.2 离散信道模型267
8.5 无失真信道268
8.6 衰落信道269
8.6.1 衰落信道的数学模型269
8.6.2 时变平衰落信道269
8.6.3 时不变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270
8.7 分集271
8.8 信道容量272
习题273
第9章 信道编码276
9.1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276
9.2 线性分组码282
9.2.1 基本概念282
9.2.2 生成矩阵和监督矩阵283
9.2.3 对偶码288
9.2.4 系统码的编码与译码289
9.2.5 汉明码291
9.3 循环码292
9.3.1 基本概念292
9.3.2 多项式描述294
9.3.3 生成多项式与生成矩阵296
9.3.4 编码电路301
9.3.5 循环冗余校验302
9.4 BCH码与RS码304
9.5 卷积码308
9.5.1 卷积码的编码309
9.5.2 卷积码的译码315
9.6 交织321
9.7 级联码323
9.8 Turbo码325
9.9 高效率信道编码TCM326
9.10 低密度校验码331
9.10.1 LDPC码的译码332
9.10.2 LDPC码的编码334
9.10.3 LDPC码H矩阵的构造334
习题334
第10章 扩频通信339
10.1 引言339
10.2 伪随机码339
10.2.1 定义339
10.2.2 最长线性反馈移存器序列(m序列)340
10.2.3 Gold码344
10.3 伪码的同步344
10.3.1 粗同步(捕获)345
10.3.2 细同步(跟踪)347
10.4 正交码349
10.5 直接序列扩频353
10.5.1 直扩二相移相键控353
10.5.2 功率谱密度354
10.5.3 DSBPSK的抗干扰性能356
10.6 直扩正交多进制调制358
10.7 码分复用与码分多址360
10.7.1 码分复用360
10.7.2 沃尔什码相关特性的改善360
10.7.3 码分多址361
10.8 多径分集接收:Rake接收362
10.9 扩频码的其他应用363
10.9.1 误码率的测量363
10.9.2 数字信息序列的扰码与解扰363
10.9.3 噪声发生器364
10.9.4 数字通信加密364
10.9.5 测量时延365
习题365
第11章 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技术367
11.1 引言367
11.2 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368
11.2.1 BPSKOFDM368
11.2.2 QAMOFDM370
11.3 OFDM调制的数字实现372
11.4 循环前缀373
11.4.1 保护间隔373
11.4.2 循环前缀374
11.5 OFDM系统的收发信机375
11.6 OFDM系统的峰均比376
11.7 载波频率偏移对子载波间干扰的影响376
11.8 OFDM系统的应用378
第12章 通信系统的优化380
12.1 通信系统优化的物理与数学模型380
12.1.1 模型的建立与描述380
12.1.2 通信系统优化的度量指标与准则382
12.2 通信系统单技术指标下的优化383
12.2.1 无失真信源的编码定理384
12.2.2 限失真信源的编码定理384
12.2.3 信道编码定理385
12.3 基于AWGN信道在可靠性指标下的优化385
12.4 随参信道通信系统在可靠性指标下优化的基本思路388
第13章 通信网的基本知识392
13.1 引言392
13.2 通信网的组成要素和性能要求392
13.3 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394
13.3.1 电路转接395
13.3.2 信息转接395
13.3.3 多址接入397
13.4 信令和协议398
13.4.1 电话信令399
13.4.2 数据网协议400
13.5 下一代网络402
13.5.1 NGN402
13.5.2 软交换403
13.5.3 IMS403
13.6 无线自组织网络404
13.7 结束语404
部分习题答案405
缩略语415
参考文献417